时间:1960s~1970s~。
地点: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小名叫“村屋”、大号称“上帝之城”的贫民窟。
人物:这个贫民窟里的古惑仔,他们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也就8、9岁。
事件:古惑仔为了抢占毒品的经营权而进行的喋血撕杀。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在磨刀石上磨刀的特写,第一个场景是一群古惑仔人手一把左轮
手枪满大街追一只鸡!而且还边追边鸣枪!这群阿飞大部分还是稚气未泯的孩子。
接着,电影用精彩的影像和急促的剪接,还有逼真的音效来讲述了一个由血腥、暴力、
毒品和性构成的故事。
影片的摄影风格有点像泰国电影《无声火》,影像犀利而富有感染力,经常是特写、
中距离、长焦镜头组合运用,而且,很少固定摄影机的机位,时时的轮换着仰拍、俯
拍、跟随拍等各种角度,色调的控制也很有特点,由于采用了高感光度的摄影胶片,
图像颗粒较粗,很有新闻摄影的效果,尤其是在表现快速动作的场面时,很好的再现
了运动的质感。
本片的音乐是短促的打击乐结合少量的吉他伴奏,是很迷人和动听的拉美风格,并很
好的配合了电影的整体。
这部电影有一些《美国往事》的叙事架构,还具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写实特
点,亦有超过《好家伙》的残酷和血腥,导演把这些揉合的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并
形成了完全是属于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看看片中的这些人物:鹅公、多毛、火箭、骰仔、宾尼、红萝卜、拳王尼,是不是很
像面条、斗鸡眼, 是不是也有小四、小猫王、滑头、小马、Honey、山东的影子,而
本片却少了《美国往事》那种诗的韵味,没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书生气,
也不见《好家伙》的盗亦有道,在这个无主之城,完全是枪在做主,衡量一个人的成
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谁先把自己的子弹射进对方的身体!
影片中有个踢足球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为我也喜欢踢球,也不是因
为巴西是一个足球的王国,而是被古惑仔踢球的方式给震动了:一个大男孩把球高高
的踢向空中,我俗称其为放大脚,是很开心的一种踢法,在独自练习时,这么一踢,
自己愉快的心情也好像随着那高高飞起的皮球而飞向了蓝天。。。。。。,可电影中
的大男孩的结束动作和我就截然不同了,我是用脚接住落回地面的足球,他却是用随
手掏出的左轮手枪,在足球飞到最高点时,一枪打穿了它,破了的皮球啪的掉在地上,
再也没能弹起来。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近似新闻纪录片的记实风格的电影,但是影像的华丽程度又有要
远远的高于一般的纪录片;本片还获得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
佳摄影、最佳剪辑4项提名,遗憾的是最后无一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