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争片,我们都能掰着手指罗列出《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英国病人》、《黑鹰降落》、《钢琴师》等等诸如此类的大片。随即,纳粹集中营躲在马桶里的瑟瑟发抖的小男孩、射向水中的子弹击中身体散开的殷红、战火中汹涌热烈却又岌岌可危的爱情、只身陷入绝境的士兵望着妻儿的相片时绝望的眼睛、在废墟之中等待食物的幽魂般的艺术家……种种镜头赫然在目,令人禁不住在这炎炎夏日里打个寒战。
然而战争中的人并不都是大人物,战争中的故事也并不总那么轰轰烈烈。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在他的处女作《无主之地》里就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战争中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个波士尼亚人与一个塞尔维亚人阴差阳错的相遇在1993年波黑战争中两军封锁线间的一个三不管地带的壕沟里,而他们的唯一的同伴躺在已经触动机关的地雷上不敢动弹。闻讯赶来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营救小组以及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把营救活动变成一出十足的闹剧。随后闹剧渐渐退场,波士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在相互报复的交火中同时中弹毙命,联合国维和小组在无法拆除炸弹后编造了一个无耻的谎言并用障眼法匆匆离去,而闹哄哄的新闻记者们终究被蒙在鼓里。闹剧演变为悲剧,无主之地的壕沟万籁俱寂,只剩下置身地雷上的着便装的士兵,无助的躺在原地……
看毕整个影片,一种虚空与痛楚充满了我的整个脑袋。两个认识同一个朋友的主人公在壕沟里为了“究竟是谁发起的战争”“究竟是谁在分裂国家”而争论不休,最终总是拿着枪的一方强迫对方说出那个不情愿的“我们”。对战火中的老百姓而言,究竟哪方是正义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保家卫国的信念。因此战争才会继续。那就让历史证明吧。也许答案的关键点是:枪。拿着枪的,换言之,最终实力强大的将是胜者。但是于老百姓呢?他们只是用尸首铺就的和平之路上的一块无名无姓的砖石,他们的信念,或许只是一种无知但却必须的坚持。
联合国以及新闻媒体在本片中充当了辛辣的佐料。他们看似追求和平追求真理,但前者为了逃避责任竟然制造谎言,置活人于死地而不顾。后者标榜的真实与公正实际也已经荡然无存。这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千疮百孔的小国家是否也正如躺在炸弹上的人,国际援助与关注像刮过外层空间的龙卷风,声势浩大的来了,却在尚未触及根本问题时或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时,如鸟兽散。剩下的,只有等待;等来的,注定只有毁灭。
我已经看过好多黑色幽默的电影,每一部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思考。这正是黑色幽默的迷人之处,也是《无主之地》的魅力所在。该片获2002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2002年度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看过之后,才知道:获奖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