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2001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影片所涵盖的内容之丰富、探讨的命题之深刻,让我感觉到想要挖掘出他的全部内涵是难以企及的。因此,我仅就我所理解的皮毛写上几笔。
电影刚一开始,有这样一段对话。学生问:“或许机器人能够真的爱上人类,但如何保证人能够对他们的爱作出相应的回报呢?”教授回答说:“上帝起初创造亚当的时候,难道不是为了来爱他么?”多么精彩的问答。这是一个引子,一个有关道德伦理的课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几乎可以以造物主的身份登上历史(当然不是指人类史,而是地球的历史)舞台了。那么对于被缔造出的“新生命”,我们这些创造者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面对如此重大的科技突破,在思想、体制、道德、伦理等方面,人类是否已经做好相对应的准备了呢?影片情节的发展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没有!不论是马丁(莫尼卡的亲生儿子)对大卫的嫉妒和排斥,还是莫尼卡对大卫那种貌似温情的抛弃,以及机器屠宰场中那场残酷的杀戮,导演都在向我们传达着那时候人类对于A.I.机器人的排斥和恐惧。可以说得更直接一点,那就是科学技术的超高速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恐慌!
科学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宗教、道德伦理学等等,它主要用于指导整个人类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也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自然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新兴的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具体提高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因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是人们关心已久的话题,这显然与持有科学技术的社会群体的社会观念和道德准则有很大的关系。然而,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以后,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发展似乎没有达到与之相应的速度,人类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甚至还停留在工业社会之前。由于拥有了更先进先进的生产力的同时,就等于拥有了更先进的破坏力,因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自古有之的哲学课题今天就如此切实的摆在了全人类的面前。这恐怕是库布里克一生中最为担忧的问题。回到影片,导演是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讯号: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略微放缓一下脚步来辨别一下前进的方向呢?这应该是库布里克的真实意图,也应该是整部电影的主要内涵。
由此过渡到影片的最后一段。从影片主旨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段似乎与整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格格不入,这也是大多数人对电影的诟病之处。的确,这里斯皮尔伯格向我们道出了电影的另外一层涵义。
在我仔细读过电影的英文对白之后发现了两处从前没有特别注意的细节。第一处是这样一句话:“David,I will do anything that is possible,but i cannot make you a real boy.”(大卫,我可以做任何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我不能把你变成一个真正的人)这是那些未来拥有更高科技的生命对大卫所说的。这可以证明一点:凭借他们的科技是不能够实现皮诺曹的童话的。第二处是影片结尾时的旁白:“So david went to sleep too.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he went to that place,where dreams are born.”(所以大卫也躺下来睡着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入睡,这让他来到了那个美梦诞生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又发现大卫变成了真正的人(因为他之前是不睡觉、不作梦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皮诺曹的童话最终实现了呢?是爱,是母亲的爱,是人类博大的爱!这正是机器人大卫克服种种恐惧与磨难,历经两千年,意志仍未磨灭所苦苦追寻的,人类所拥有的最伟大的天赋:爱!
在我看来,这就是影片最后一段的涵义。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电影主题一次升华,他给库布里克所提出的问题找到了一个答案。至于这样做恰当与否,恐怕就像对于所有伟大的电影一样,时间会检验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