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He的DVDRip电影站--电影即人生,看电影即体验生活
 
电影列表 电影评论 留下脚印 后台管理 简体中文 
 
最伟大的对峙——《盗火线》10周年记念 -- 《"盗火线(Heat)》
世间的对峙,不外乎正义与邪恶。 
完美的对峙,则无关对与错。 
十年来,每当有人拔枪对峙,怒目而视;每当餐馆有人面似平心静气,实则暗藏玄机的交谈,每到街头出现悍匪,疯狂与警方交火,我都会想到《盗火线》。 
这部时长超过寻常警匪片一倍的影片,中间穿插着通常作为支线存在的关于爱情与家庭的细节,这些一向与枪火无缘的支线,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并不是琐碎与抽离,而是与那些令人血脉赍张的动作场景一样。各自撑起了影片的半壁江山,由此,影片中的人物开始变得令人信服,而正因为这些出色的细节,经典的基石,才开始步步铺就。 
导演迈克尔.曼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成就了两个成熟的男人,穿插了三段悠远的感情。影片的影响极其深远,而在十年来每次观之,激动之余,带来的更多则是感叹。 
十年来,动作由巅峰走向平庸,大银幕上充满了漫画英雄与CG战争。凡人的争斗,也开始成为记忆谷底的往昔亮色,眼前的救世之作们充满了做作与虚伪的语言交锋。令人不愿观之。 
完美对峙与完整人生,已难再现。 

完美对峙——殿堂级的魅力 

影片开始于一场普通的劫案。之前的准备非常翔实,穿过医院的尼尔,表情冷峻,跳上停在门前的救护车消失在夜色之中。而买炸药的克里斯,这个金发的男子,显得非常怪异与刻意的焦虑,之后,强劫开始,气氛紧张。匪徒的手法高明,步步为营。三分钟后,一切归于平静。终于,干探文森特由案件的发生自开始处再次出场,开始了抽丝剥茧般的盘查。 
两个人的对峙是一种水到渠成般的结果。在最初,只是双方各自的一种工作延续,警察是工作,逃遁也是工作。面对劫案毫无头绪的文森特,开始与自信满满的匪首尼尔一步步的相遇,走向命运布置的棋局。 
印象极深的一场戏,在银行门前,深夜盯梢的文森特与尼尔相遇,警卫无意间轻碰的声响,被躲在阴影处的尼尔机警的察觉,这是双方第一次真实的对峙,虽然隔着厚重的铁门,但尼尔机警察觉的眼神,文森特在车内慎之又慎的眼神,让人几乎忘记了呼吸。这是一种来自角色的牵制,于是机警的尼尔叫住即将得手的克里斯,转身离去。 
第一次对峙,尼尔在失去先机的情况下逃离,一个紧紧缩小的包围圈,一个慢慢收口的袋子,只留下了这不大不小的缝隙,使他逃离。当然,文森特是不会抓住没有案件加身的尼尔的,在这里,文森特的放也即等待。 
第二次,则是终身难忘的对峙,来自二者面对面的交谈,坐在咖啡馆的两人隔桌相望,语气平和,周围的每个人都是旁观,比之空旷的天台抑或无人的楼宇,这种人声鼎沸的环境都是一种反衬。把两人的冷静与环境之间的格格不入反而突出得更加明显,两人的对话也显示和充满着玄机:从最初的试探,到之后的僵持,甚至对回头地无望都按部就班的一一带出,不做警察意欲何为,不成匪类该何处去,这个时候,阿尔.帕西诺将文森特的直白与暴躁压制,罗伯特.德尼罗把尼尔的内敛与冷静升温,出现了直达目的地的结论。 
“如果要我在犯罪现场杀你,我会不喜欢,若是我会在我的当事人和你中选择一个,我会杀你,兄弟,没命的会是你”。 
“而我会一秒也不犹豫的杀你。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再见”。 
英雄有相惜,遭遇就意味着存亡。 
咖啡厅中人来人往,人声鼎沸。没人在意这样的对话,这样被生活置于漩涡的中年男子,面对本应成为挚友的对手,面对焦头烂额的生活,他们——无路可退。是的,他们至少在彼此面前无法后退。 

完整人生——家庭与爱情 

在警匪片中,对于警察与匪徒,家庭与爱情常常在几近结尾时成为情节的转折点。至少,受到二者的牵制,会决定某一方的存亡。 
当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尼尔接受来自陌生女子的好奇问话,他选择了冷酷与回避,然后,一切的冷静与虚假在缘份的面前都被再次应验是转瞬的假象。于是,尼尔从此不再无所牵挂。他对克里斯的所谓告诫,在最后时刻也会应验与反噬自己。 
“风声紧时,一秒也不停的走掉”。 
除了尼尔之外,影片还穿插了几段感情:文森特,这个常常暴躁异常的家伙,也不无例外与妻子经历着每天几个小时短暂相处的崩溃婚姻,我们无法相信文森特的梦,也无法分享他的边缘工作。是的,工作在家庭与亲情面前,无法分享与挽救,至在可能性上,繁忙与压抑并未给过我们机会,专业的限制更是扼杀了亲情介入的可能。所以当文森特诉说梦境,当他在路口愤怒的踢下电视机,当他搂紧受害者的母亲,我们看到了职业对于感情的左右和普通人一生对于这样的职业无法化解的心结。文森特不是强者,在这样的生活面前你无法成为强者,是生活使你显得强大无比。 
而继女自杀时,文森特所表现出了一个硬汉的坚强和作为父亲的责任,在生命即将流逝的时刻,一切的悲痛与哭泣并非自救,文森特的坚强也非理所当然,而是一种比之诚惶诚恐更为成熟的伟大本能。 
莎莲与克里斯的感情则是矛盾的混合体,首先一点,你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一个结论 ,克里斯并非一个好丈夫,至少,当尼尔把几个人召集起来,商讨抢劫计划时,他本应退出的,很简单的一个原因:他又完整的家庭和孩子,而他却选择了继续。可是莎莲先前的背叛,无非出于情欲和激愤,而非项离开克里斯的彻底背叛,这在后来面对警方的控制时。莎莲的那个手势就说明了一切。手势并不苍凉,却令二者都无比悲伤。 
尼尔面对克里斯,更多的时候并非一个发号施令的掌权者,而是一个长兄的形象,甚至为了克里斯的婚姻圆满,他会出面干涉,也因此,那个他们一众现身的夜里的家庭聚会,会显得格外的其乐融融,你无法从举止上断定他们的身份。和相信这是暴虐的匪徒。 
以上这些与动作场面分庭抗礼的家庭与爱情,使得剧情异常饱满,显得蔚为可观。而抛却简单冷酷的人们,则是打动内心的本源。 

最伟大的德尼罗 

当一个匪首带着布满额头的皱纹,向你缓缓走来,你会发现,他眉宇间的思索与自信都让你惊诧不已。 
与其说他在表演,不如说他在塑造一个你无法想象的理想人物,然而,尼尔,似乎又是真实存在的。当帕西诺与他对视,当他平静的说出自己所购的书时,当机场外杀机四浮,步步逼进的时候,你会期待着下一秒的结局,而你会期待那一枪打向谁? 
冷静与内敛的睿智,在他面对银行内地保安和惶然失措的顾客时,事先编纂好的说词和《低俗小说》中,赛谬尔.杰克逊面对被杀者的精彩布道有得一拼,前者制约众人行为,使抢劫之难迎刃而解。后者强制洗脑,使死者无暇四顾,迷茫如是。均是自我的展现与绝妙的手段。 
德尼罗把尼尔塑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匪类,当他和女友伊莎在城市夜景衬托下,漫谈着理想与人生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惬意,你会感受到一个普通人的无奈与难得的温情。在整部戏中,德尼罗都在压制,这与吴镇宇在《无间道2》中的感觉颇为相似,他越沉默,也就越无法捉摸。 
结尾时,当尼尔得知宏山地下落时,表面上看。他整部影片中一贯平静的眼神开始趋于复杂,于是我们开始想到结局,为了兄弟的情义他会义无反顾。所以,在拿捏转身的分寸上,他的表情体现了两个字——斗争,思想的斗争,走与留的斗争,杀与放的斗争,都在这一瞬。整部影片德尼罗都在斗争,在劫案的实施与否的问题上,他甚至在劝戒手下不要参与,而在与女友的纠葛上,也背离了影片之初他对基斯的告诫,风声紧时一走了之,斗争之于德尼罗,犹如偏执之于帕西诺,是角色的性格,更是表演的天赋。 

桥段与香港-谁是谁的影子?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早期的港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经典的香港警匪片以及枪战片,对西方影视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盗火线》更是如此。 
首先说说影片的角色设置,一警一匪的对立,在港片中比比皆是。而且,常常会产生英雄的惺惺相惜,这个介于正邪与友谊之间的灰色空间,昭示了极大地可能性。而影片的双元对立,也为后世树立了丰碑。是的,你会联想到《双雄》,会想到若干鲜活的角色:警匪,黑白,善恶,都是对立的的世界与矛盾的滋生。 
再如线人与警察的信息交换,简直在港片中彼彼皆是,会令熟悉港片的我们发出会心地一笑。 
片中的两次动作场面也令人印象深刻,与宏山交易的片段,颇有武侠小说的风格,定点阻击与埋伏突袭的运用,都令人联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中国古训。也反映了尼尔心里的缜密与匪类的不简单。 
银行前的交火则是相当直白的视觉冲击,克里斯威猛令人战栗,火力组成了密集的网,三杆枪,杀出一条血路。这时候,遍体鳞伤的警车,频频中弹倒下地警察,我们都会在之后的影片中间到类似的场景:如《新警察故事》中的开篇和《反恐44小时》中的AK47暴劫,其余味悠远。可见一斑。 
香港制造枪火,美国擅用爆炸,西方用之打造盛景,东方将此变成奇观。 
作为警匪片,《盗火线》在十年间,一直做为丰碑的典范存在着,每当想起影片中内敛的匪首,每当忆起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的殿堂级表演,都会令人热血沸腾,之后又常思常忆。 
爱情不能分开,兄弟何谈抛弃,情义岂是虚谈,对峙经典流传。 
只因为这样的对峙,已无法重现。 
-- 2006/12/11 16:01:20 by 慕容天涯  [关闭]
 
Design By HeHe 2006.10.6 浙ICP备140412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