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He的DVDRip电影站--电影即人生,看电影即体验生活
 
电影列表 电影评论 留下脚印 后台管理 简体中文 
 
《干掉比尔:卷2》:温火中的涅磐 -- 《"杀死比尔第二卷(Kill Bill Volume 2)》
相对于《卷1》,《杀死比尔:卷2》是部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 

如果说对于《卷1》,昆汀只是想拍一部超级有趣的动作电影的话;《卷2》就承载了他突破自己的梦想与努力。《卷1》是昆汀以顽童之心尽情挥洒来自各种类型片的乐趣,《卷2》则力求以昆氏风格讲述一个感情饱满的完整故事。 

一 

是的,故事在《卷2》中很重要。 

欣赏昆汀作品的乐趣,向来不在于作品内容,而在于其表述内容的方式。正如同《卷1》中,血腥与暴力都只不过是玩弄有趣的素材而已,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为颠覆的对象。例如那些夸张的“日式喷血法”,昆汀的用意并不在于表现满目红色的血腥,而在于看穿这种特技的不真实后体会到的趣味感。 

整部《卷1》既可以看作是对一堆邪典(Cult)类型的致敬,也可以看做是对他们的颠覆。如果大家对他所致敬的电影类型比较熟悉的话,应当能感觉昆汀虽然模仿、借鉴了很多表现桥段,但最终看起来又并非“正宗”。事实上,昆汀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那些典型表现方式,剥离了其原有的恐怖、血腥意味,加入了自己鬼马的风格,使得每一个桥段都透出原始影片所不具有的幽默、谐趣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卷1》相当于一场玩转经典类型的电影游戏,看得乐不可支才是正常反应,指责其血腥暴力或者桥段老套则显然有些会错意了。 

二. 

因为关注趣味性的缘故,《卷1》的故事被简化到不能再简单。观众只知道昏睡四年的“新娘”醒来复仇的线索,对于“新娘”与比尔及组织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是非常了解。在《卷1》以动作“先声夺人”之后,是时候在《卷2》中让观众了解更多背景,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起来了。 

与《卷1》打破逻辑顺序的叙事模式相比,《卷2》显得更常规一些。虽然章节的安排仍然是不按时间顺序,但在逻辑上,观众是能辨别出很清晰的线索来。 

倒叙与回忆在《卷2》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片中分别用三段回忆交代了《卷1》中三个最大的迷题:比尔为什么要杀“新娘”?“新娘”是如何成为高手的?“新娘”为什么要离开比尔?倒叙段落的引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人物的旁白介绍,又有突然插入的回忆画面,还有角色的正面讲述。同时,这种倒叙又是分散的,分布在整体情节发展的不同片段上。昆汀仍然像个顽童一样,和观众玩着躲躲藏藏的游戏,真相与事情的全部根源,只有在最后才让你恍然大悟。 

这种断续性的故事演进方式,增添了观影过程的趣味性,仿佛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般:你以为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结果翻到下一页又有新鲜有趣的材料。可是,《卷2》的结尾也并不是一切大白于天下;恰恰相反,昆汀还有意隐忍了部分情节没有明讲,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就像《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中那只手提箱一样。《卷2》中对于比尔(Bill)、艾拉(Elle)和巴德(Budd)之间的恩怨纠葛、对比尔与“白眉”的认识经过、对比尔的成长经历等,都是轻轻带过,留给观众一片暇想的空间。 

对于昆汀来说,《杀死比尔:卷2》是他要认认真真讲的一个故事;这回,他不仅要以有趣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还要使观众能领会这个故事的内涵。尽管相对于主流的导演来说,昆汀的故事仍然显得有些另类,但我想观众这回应当能明显感受到他故事的主题。至少当他们听完比尔与“新娘”的长篇谈话,当他们发现“新娘”泪眼中的笑意时,应当能感受到“爱”的气息。 

是的,杀戮只是表象,《杀死比尔》其实是个关于“爱”的故事。 


三. 

与《卷1》相比,除了故事性更强以外,《卷2》还有一个更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人物对白更多了。事实上,在昆汀的电影世界里,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以对话推进故事进程,正是昆汀当年的招牌之一。 

昆氏对白的特征之一就是琐碎,且看似与剧情无关。例如《落水狗》(Reservoir Dog)一开篇就是餐桌上一通粗俗的对话,几乎与后面的情节没有任何关系;而《低俗小说》中约翰屈伏塔与山谬杰克逊的角色之间关于《圣经》的长篇辩论,也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同样的,《卷2》中有不少对话内容会让观众觉得无聊,甚至觉得无法忍受,如巴德与他老板之间的谈话;甚至最后比尔与“新娘”之间的对话,也可能被认为罗唆和不知所云。 

其实,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是昆汀塑造人物和揭示故事发展内情的重要工具。《落水狗》开篇的谈话能让观众大概了解几个角色的性格,《低俗小说》中的“圣经”言论,更是揭示影片“罪与罚”主题的一盏明灯。《杀死比尔:卷2》中的多段对白,也有类似的功效。巴德在不知情老板面前的隐忍,为其后来的反差行为埋下了伏笔,比尔的所谓“超人”言论更是解释了他与“新娘”之间所有瓜葛的意识源头。 

除了塑造人物与交代剧情外,昆汀作品中这种自我沉迷式的对白,还是强烈个人风格的体现;就如同伍迪艾伦在电影中老是喋喋不休一样,昆汀让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经常说些看似无厘头的话,一方面透露出随意自在的气息,另一方面也传递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感。《卷2》中有一段艾拉照念从网上摘抄的笔记的场景,如果按照常规的电影语言,只一句话交代就够了;昆汀却偏偏让角色从头念到尾,配合当时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在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的同时,也带来黑色幽默的快感。显然,这样特立独行的做法,正是昆汀电影中最“酷”的元素之一,以至于昆氏作品中的不少台词都成了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时髦话语。 

对《卷1》中对白太少、感觉不到昆汀原汁原味耍嘴皮子乐趣的观众,这回在《卷2》中可以过一把瘾了。 

四. 

如同琐碎旁杂但精致有趣的对白一样,昆汀作品中的演员的表演方式,也是介乎“正经”与“游戏”之间。 

《杀死比尔》的故事,是发生在一个昆汀自己构建的“电影时空”里,该时空并不以还原真实为目的;相反,他要保持游离于真实的趣味感。也就是说,《杀死比尔》中的人物具有某种卡通性,甚至某些行为看起来很“假”,还有一些沿袭自老片的习惯性低级错误。可这一切都昆汀设计好故意为之的:明知道某种表演方式不是最真实的,却偏偏要煞有其事地去模仿,就因为那些“假”和“愚蠢”看起来很有趣。《卷2》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场景,可能对喜欢较真的观众来说难以接受,但那就是老电影的演绎方式:例如英雄身中数枪浑当没事、双方对峙的情形下还分散精力做些无意义的事等等,这种有意识地表现粗陋,不仅不算电影本身的失败,反倒为影片增添了许多搞笑气氛。 

而演员表演的难度,正在于在明明知道是假的情况下,还要演得煞有其事,使得人物角色既有卡通人物的趣味性,又有真实的行动逻辑。如果说在《卷1》中,角色都是刚出场、而且以动作场景居多、来不及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的话,《卷2》则承担了整个《杀死比尔》四分之三的“表演”任务。 

扮演“新娘”的乌玛瑟曼在《卷2》中的表演值得称道,随着“新娘”人物背景的揭示,一个多面性、立体的形象建立起来了。乌玛的演绎须涵盖学徒时的青涩与顽强、柔情时的温柔与美丽、战斗时的凶狠与冷静、做母亲时的激动与感伤……等等,不可谓不艰难,但她完美地做到了。尤以初见女儿一场戏最见功力,真正体现出笑中带泪的复杂感情。 

大卫卡拉丁的演绎给观众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比尔”形象,那种难以捉摸的邪恶劲和正常人的感情,使得比尔成为近年来银幕上最有魅力的“坏蛋”之一。事实上,值得插一句的是,昆汀的世界上基本就没有“好人”,“新娘”在《杀死比尔》的世界里,只不过是一群坏人中稍微好一点的人而已。作为她的对立面,由达瑞汉娜扮演的艾拉戴维(Elle Driver)简直令人惊艳,出场时间不多但足以深印观众的脑海之中。刘家辉饰演的“白眉”则是观众的最爱,每当他掀动长须的时候,剧场里都是一阵掌声和笑声。 

可以看出,所有角色的演绎,都是结合了人物原来的卡通性与演员的个人魅力,因而无不个性盎然、神采飞扬。这样的效果,固然与演员娴熟的表演功力有关,但也与昆汀的“慧眼识人”分不开,他将演员们最适合自己角色的那一面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了。 

五. 

昆汀以往的作品,主要以剧本和表演取胜,影片的画面本身,并不见得如何风格化。但是,细心的观众也许已经从《卷1》中发现了,这次昆汀对镜头与画面的掌控很有风格,镜头语言显得更流畅而精致。 

在《卷1》的打斗场面的拍摄中,昆汀已经展示了他非凡的镜头表现力,突出了动作场面内在的韵律与节奏。这种对于画面构图、景深、光线的强调,在《卷2》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令人头一次感叹:没想到昆汀的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美! 

《卷2》的开场,是回顾四年前教堂惨案的黑白片段,比尔与“新娘”见面一场,几乎可以算今年最美丽镜头了。在德克萨斯荒漠的背景中,一身白色婚纱的“新娘”给人以闪闪发光的感觉,与一身黑衣的比尔形成强烈对比,但又搭配得非常和谐,整个画面给人以非常舒服的感觉。当然,在这个镜头之前的场景:由比尔的笛声导入,镜头跟随“新娘”慢慢走到门外,但并没有急着摇向比尔,而是等“新娘”看了好几眼之后,才给第一次露面的比尔一个大特写……昆汀似乎是用镜头和观众调情,很有意思。 

事实上,本片的视觉语言,同样借鉴了许多经典电影的因素。上面提到的黑白场景中,那个从室内拍向站在门口的“新娘”的镜头,就和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John Ford)拍摄的《搜寻者》(The Searchers)结尾镜头如出一辙,只不过当年站在门口的是约翰韦恩(John Wayne)。在表现巴德、艾拉的一些场景中,昆汀又向“暴力西部片”大师山姆佩金伯(Sam Peckinpah)取了不少经。当然,就整个《卷2》来说,影响昆汀最大的,还是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大师塞吉奥里昂(Sergio Leone),塞氏的宽银幕远景镜头与决斗时人物的面部大特写,都在《杀死比尔:卷2》里发扬光大。 

如果昆汀只是照搬大师们的镜头语言,那他就谈不上什么突破。不过,即使是熟知各西部片大师风格的观众在观看《卷2》的时候,也未必意识到昆汀具体在哪部分用了哪些不同风格的镜头表现方式;因为所有这些都被有机地融合进昆汀自己的风格里了,难以分清彼此。这也是与《卷1》的不同之处。在《卷1》中,借鉴的风格和昆汀自己的风格都是张扬的,只不过昆汀的风格盖过了所借鉴的原始风格;但在《卷2》中,不管是经典老片的风格,还是我们熟知的昆汀风格都不那么明显了,整部电影的画面给人以全新而浑然天成的感觉。 

六. 

昆汀并不止是视觉风格上超越了自己、融会贯通出了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就《杀死比尔:卷2》的各方面来看,也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从素材来看,本片的风格应当是非常多样的:粗犷雄奇的西部片、硬桥硬马的邵氏经典功夫片、惊悚怪异的意式恐怖片、甚至还有令人联想到日本怪兽片的部分打斗场景,但与第一集不一样的是,这些风格似乎都消失在一个总的风格里了,以至于不少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本片也有那么多致敬之处。 

一部分人因此不太喜欢《卷2》,他们认为相比《卷1》而言,昆汀在《卷2》中的个人风格不明显,也不抵死有趣了,《华盛顿邮报》的影评人甚至称《卷2》为一次“失去灵魂的经历”。 

的确,如果单论趣味性突出程度,《卷1》是要胜过《卷2》。但从故事性、人物饱满性、感情丰富性来说,《卷2》要远远超过《卷1》。更为关键的是,昆汀的个人风格在《卷2》中有了小小的涅磐:镜头语言更加风格化了,表现手法也更细腻而深入内心了;关于致敬元素与自身风格的融合,不再是此消彼长或谁包容谁的问题,而是大而化之,成为看不出博采众长的独家风格。如果说《低俗小说》是昆汀职业生涯中第一座高峰的话,那《杀死比尔:卷2》可算第二座,只不过是指向不同的方向。 

然而,笔者对《卷2》仍然有小小不满:虽然由于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原因,《卷2》整体无法做到《卷1》那么有趣,但某些场景的趣味性应当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例如巴德与老板一场,就显得太温和了一点,不够低级趣味,连带巴德这个角色的趣味性都降低了不少。而本来这个不可貌相的家伙是最有可能出彩的,至少应该达到詹姆斯甘道菲尼(James Gandolfini)在《真实罗曼史》(True Romance)中的精彩程度;可目前《卷2》中的巴德还达不到让人又恨又可爱的程度。另外,《卷2》中的章节转换稍嫌生硬,同样不如《卷1》中来得有趣。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六年的蛰伏,昆汀总算小小地超越了自己一把,虽然不是那么彻底和具有革命性,但也使《杀死比尔:卷2》绝对够资格名列2004十大佳片。当然,最好的希望,是等昆汀将上、下两卷重新剪辑成一部完整版的时候,能弥补我心中稍许的遗憾。 
-- 2004/5/28 15:40:48 by 红袖添饭  [关闭]
 
Design By HeHe 2006.10.6 浙ICP备140412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