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部分愤青的思维判断,艺术为政治服务便成伪艺术,无异于自贬身价,低人三等。以起码的理性思维判断,艺术与生俱来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罗俄斯年在中国”活动期间第一个中俄电影交流项目,“2006年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借政治的旗号将艺术推到台前,给苦于在碟海中找寻俄罗斯电影的中国观众一次领略俄罗斯电影魅力的难得机会。
“2006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于5月29日至6月5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举办,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俄罗斯文化部及俄罗斯文化电影署主办。此次回顾展将放映1966年至1997年的17部曾在不同电影节上获奖的经典影片,分别是:《已是成年人的儿子》(1979年出品,86分钟)、《生为爵士狂》(1983年出品,89分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出品,188分钟)、《阿霞·克里亚契娜的故事,她爱过,但没出嫁》(1966年出品,99分钟)、《白俄罗斯车站》(1970年出品,101分钟)、《童年过后一百天》(1975年出品,94分钟)、《小维拉》(1988年出品,128分钟)、《马卡洛夫》(1993年出品,99分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94年出品,96分钟)、《村姑小姐》(1995年出品,110分钟)、《穆斯林》(1995年出品,110分钟)、《一个乘客的故事》(1995年,103分钟)、《莫斯科假期》(1995年出品,93分钟)、《母与子》(1996年,70分钟)、《高加索俘虏》(1996年出品,100分钟)、《兄弟》(1997年出品,96分钟)、《跳舞者的时代》(1997年,90分钟)。
出于对经典的渴望与膜拜,我自购了周二和周末四场(七部电影)的入场票。5月30日晚上放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当数本次影展的重头戏,组织者安排了影片的两位主演伊丽娜.舍弗丘克和安德烈.马尔德诺夫与中国观众见面。在影片开场前,两位主演在艺术影院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采访的人数相比当红明星的阵势少了很多,但他俩非常友好、认真地回答了有关提问。18点30分左右两位艺术家在放映大厅与观众见面。席位上的观众远没有想像中的多,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电影爱好者或对俄罗斯电影怀有特别感情的观众。马尔德诺夫讲了影片的创作过程和故事梗慨,并很幽默地问观众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认不认得他了,同时用手比划着指现在的他没有了扎人的胡子。如此言行引得观众席的掌声回应。舍弗丘克美丽依然,说话随和干练,讲了影片的拍摄过程,并说本月十几号将与影片的所有女演员一起再次来京作客,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俄罗斯艺术家的欢迎。观众见面会大约一刻钟左右,人数不多,时间不长,氛围友好。两位“主角”离开后,正片开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于1972年,由斯.罗斯托茨基执导,讲过俄罗斯卫国战争期间一段荡气回肠的悲壮的抗敌故事。1942年,瓦斯柯夫准尉受命与两个女班的女兵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负责保护车站不被德军毁坏。在平时,除了偶尔的激战外,他们如常人般地生活,欢歌笑语,看不到战争的烽火,直到某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两个空降的德寇。在上级的允许下,准尉带领一支由丽达、热妮娅、里莎、嘉尔卡、索妮亚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搜捕德寇。然而,德军并非两个人而是十六个人,且个个装备精良。在与敌军斗智斗勇、激烈战斗中,五个姑娘一个接一个的全部悲壮牺牲。最后,准尉带着满腔的仇恨孤身杀入德军在树林中老窝,凭着勇气与机智俘获了剩下的三名德寇。
上世纪80年代,影片在中国公映曾引起轰动,至今还有很多四五十岁的观众对于影片讲述的英勇故事津津乐道,构成他们人生回忆的别样部分(我的同事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对于年轻的观众,这个故事同样不陌生。经典的魅力在于后人可以不同的思路与形式对它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创作。2005年,由中国主创,俄罗斯主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献礼在央视黄金档播出。2002年,由导演查明哲执导,张丰毅、凯丽主演的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在国家话剧院演出。可以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中国观众有着不解之缘和深厚情感。
1972年至2006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在这34年里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人钟情于香港电影的快速节奏,迷恋于好莱坞的视听轰炸。今天看来,分为上下两集、长达188分钟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显得有些冗长。但这种冗长只是体现在部分镜头画面的持久性上,并没有带来观影的沉闷和乏味感。相反,影片情节设置与对白取舍都经过精心设计,符合老百姓的观影习惯,至始至终保持着对观众的吸引力。
影片剧情在整体上构成由喜到悲转换的基调,与贝尼尼执导的《美丽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观者体会到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从影片伊始少校给准尉派来一群“不酗酒不追女人”的战士便为影片的上半部分定下了轻喜剧调子,随后准尉闯入女兵宿舍、女兵室内私谈以及诸多回忆的桥段,都看不到战云密布的情景,更像是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德军出现之后,影片的情节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凶我善的对比制造出不少危机惊险时刻。当求援的里莎行走在沼泽地里时,我身后的观众轻声疑问:她会不会被德军抓获呢?而我在担心:她会不会陷入泥潭呢?当美丽的女兵们一个个英勇牺牲时,一种痛感袭上心头,纵使准尉活捉敌敌人的胜利结局也无法消解心中隐隐的痛楚。影片末尾,白发苍苍的准尉带着儿子来到五个女兵的墓碑前致哀时不禁潸然泪下,相信观众能够感受到他无法释怀的悲伤。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数十年后依然不失经典的光环,除了影片表现的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和对战争的严厉批判之外,也给观众留下了多个栩栩如生、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全片分黑白和彩色两种色彩,故事主体为黑白影像,通过回忆镜头转化为彩色的战前生活,勾勒出女兵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情感,配合现实中的事件揭示出她们的不同性格,譬如丽达严肃认真;热妮亚的开朗聪慧。我们看到,成长环境、个人遭遇不同的女兵们都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或浪漫,或欢乐,或伤感。男主人公瓦斯柯夫犹如姑娘们命运的连线,在完成串联作用的同时,塑造出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英雄战士形象,朴实无华、英勇坚强、爱憎分明。
影片中五个主要女演员非常漂亮,我的记忆中大概只有在《红楼梦》中才能找到类似的“美女集体”。回忆式的彩色画面中的她们清纯而又靓丽,身处战争中的她们展现出天然的美丽。还有那段女兵集体裸浴坦胸露臀的画面构成了影片一个标志,那里没有俗世的色,只有女性的美。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疑问:在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潮中,一部公映的电影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后来查看相关资料介绍,才知晓那段裸浴戏是在当时苏联领导人的允可下才得以保留,这场30多秒钟的戏被导演罗斯托茨基称为“她们的出现,使美丽得到升华,使人们更加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更加懂得美、懂得爱”。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多么强权的政治话语下,人们都不会拒绝一种纯粹的自然美。
如果给影片作个定性的话,那么它无疑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选取的是“红色经典”的创作路线,注重刻画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战争对美好事物的摧残,进而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促进国家建设。在拍摄完成的34年后,当我看完这部主旋律影片,依旧能够感觉到心灵的触动。我想这种触动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达到的力量吧。
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这种力量中,联想到中国观众对当代主旋律电影极为不屑的现实。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观众苛刻的态度上,而在创作的选择取向上。我国当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对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现方面。或者是讲述一个企业艰苦奋斗、战胜困境、自立创新的创业壮举,如《首席执行官》;或者是国家公职官员舍家为业、两袖清风、为民奉献的高尚情操,如《任长霞》。这种创作动机本身无可厚非,只是还远远不能起到弘扬主旋律的效果。毕竟,在下岗问题、腐败问题严俊的现状面前,群众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现实。反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故事不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大事件,五个女兵的故事并没有大书特书之处,但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强烈的对比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将它讲述这一个既壮烈又感人的事迹。影片末尾,丽达让瓦斯柯夫吻自己后说:胡子挺扎人的。这个小小桥段令战争中深切的战友同志之情跃然显现。当丽达自杀后,观众不仅是悲痛的也是愤怒,愿意与准尉一起杀死德国鬼子为她们报仇。这样的细微处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从今天起我的工作是制造德国人的尸体”更具感染力。事实上,对大多数默默奉献的老百姓的歌颂要远比对已经立碑书传的人物与事迹的赞美更具亲合力,因为前者更符合现实的语境。俄罗斯战争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和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都以弘扬主旋律的创作初衷,但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够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于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民大众。
政局的裂变和动荡,使得俄罗斯电影在上世纪末陷入低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电影大有卷土重来再铸辉煌之势。2003年,安德烈.基亚金斯夫以一部处女作惊艳世界艺术影坛,《回归》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大奖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击队》以战争为题材采用商业拍摄手法一举拿下俄罗斯年度票房冠军,让世人见识到俄罗斯商业电影的潜力。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富有艺术细胞的民族,不仅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等为后人留下了《压路机与小提琴》、《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诸多经典光影。今时,在艺术影院的大屏幕上静静品味过往经典,心中不免怀有一份祝愿:希望数十年过后能在“20**年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中回味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