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闵泉 来源:网易娱乐
——献给那些我爱的人
在这部不用语言交流的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唯一的沟通就是肉体的交流,包括彼此的伤害、自残、亲近、离弃、诱惑和媾合。我素来相信,只有痛苦的土壤才能滋生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位韩国鬼才导演用简明的影像语言清晰地表达了我的这一爱情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有一种幻觉,觉得自己是爱情当中易受伤害的那一方。后来,我问过一些朋友——异性恋或同性恋、男或女——居然结果出奇的相似,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爱情当中更易受到伤害的一方。他们各有理由。仿佛,人们寻找爱情,早已做好了受伤的准备;难道爱情的甜蜜与生俱来包含了渗毒的苦汁?电影中有一条鱼,被渔人与情妇剖下鱼肉生食,又被扔到水里,转个圈儿,没入水中。这是一个极为震惊的场景,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痛苦爱情的降临。接下来的情节越走越远,爱情似乎退居二线,残酷的自虐与他虐突显:吞一把鱼钩,并血淋淋从喉咙里扯出来,凡此不疲。鱼钩也是一个重要角色。鱼钩本身容易刺入却难以拔出,也喻示了男女之间那表面绵密而内里狂澜的爱情事件。
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千万不要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她会让你对浪漫爱情从根本上产生怀疑。导演金基德本来也是一个爱情怀疑论者,他不相信现代人有什么浪漫爱情可言。在他眼中,爱情没有肉欲的本能纯粹,爱情没有身体本身的痛感直接。不过,看似矛盾的是,导演又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坚守着爱情最后的虚幻。当女人放开铁锚,任漂流小屋流向茫茫大海时,导演告诉人们:只有那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男男女女才能在真正的爱情中找到安宁。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表达,当年鲁迅评述竹林七贤时,也说嵇康他们表面上放达不羁、鱼肉担食、歌酒淫乱,实则他们才是真正的卫道士也。
漂在湖心的座座小屋,看似逃难警察的安居所,是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小港湾;可是,小屋因浮于深深的湖面,绝弃了“家”的感觉。这正是技术主义时代下,现代人漂泊世间、游走无根、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真实心态的写照。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宫崎俊《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城堡,李安《绿巨人》里的心魔,都试图对现代人漂泊感进行善意的诠释。这种无根的游离感,比之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中对当代人心荒凉的观照更前进了一步,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模式。在《漂流欲室》里,男主人公警察与杀人犯的双重身份其实是被淡化的,导演并不在意这种身份的社会学符号意义;里面的妓女,也不具有符号化的作用,只为了人物的情感张力作个铺设。这里面最硬化,没有淡化的就是杀人,对身体的直接侵害。这就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了。因此,可以知道,金基德并不想用这个电影,来表达他的社会批判,在他的眼中,电影如果在社会意义上考量,则显得枯燥乏味了。当我们拨去人物的背景,我们发现,《漂流欲室》成了一部十分纯粹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纯粹,来自于导演对时代的理解和对人情欲望的把握。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你恨他,有的人你爱他,还有的人,你既恨他又爱着他。当你既恨又爱着一个人时,你的爱就具有了哲学的高度,成为了唯你自己才独享的一份特殊感情。电影中男女就享受着这种情感带来的快感——痛并快乐着。爱,是他们唯一的目的。性可以成为他们的交流手段,但太次要了。性对于他们来说也太容易,警察有女生投怀送抱;女人可以从无聊的渔人那儿得到性。可是他俩仍然需要肉体的接触,只有身体的交融,他们才能更深地感受彼此。他们急于靠近对方、深入彼此,他们是爱情最理想的奴隶,只有在这锥心刺骨的爱情里,他们才能找到自己、才能找到那个迷失多年的自己。所以,爱对方,是为了爱自己;追寻对方,也是为了追寻自己。这似乎又应了柏拉图美丽的寓言。他说,人一生下来就被上帝辟成了两半,你将用尽心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寻找那走失的另一半自己,当你找到他时,你们结合在一起,你就变得完整起来!
我也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我相信,只有爱情才能让我变得完整。当我痛苦地爱着一个人时,我同时感到了幸福;当我幸福地被另一个人所爱时,我将使他变得幸福。有时候,给爱情想像得太过甜蜜固然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太过甜蜜而没有坎坷的爱情,将苍白无力、写不下任何可资回忆的美丽历史。 |